一座迎面矗立的大红拱门,象是倚地支起的巨型的弓;一树树拽着长条幅的祝贺气球,宛如射向天空的惊叹号!只有在最值得庆贺的日子里,中科院澳门银银河大院内,才会出现如此令人备受鼓舞的景观!
时值2005年岁末,一份发自国家科技部的红头文件,宣告以福建物构所为依托的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国家光电中心”)正式立项组建。这标志着三年前由中国科学院和福建省合作共建的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福建光电中心”),从此升格到国家级规划建设的层面。同时显示了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省,已拥有一支以中科院物构所为排头兵、堪以引领我国相关工程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光电子(曾被称为“新技术”)晶体与器件研究,是福建物构所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强势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赖以保持我国在相关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平台,是多年来物构所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梦想成真之日, 惊喜无限,回味无穷。
与新世纪一起降临的希望
21世纪的降临,注定给风雨兼程、追求卓越的福建物构所带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那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赴闽考察的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为物构所人重新点燃了大举拓展光电子晶体材料科学研究和组建相关工程技术中心的希望。
2001年2月23日,即与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省长习近平会见后的第二天,路院长来到了福建物构所:听取所领导汇报工作,参观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巡视所办高技术企业生产线……,就在看似轻松寻常的听听、走走、看看之中,他敏锐地洞见和体察了老院长卢嘉锡创办的这个研究所深厚的底蕴。他断言:“所里的光电子晶体与器件产业已经存在,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再到产业化,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条件。”
路院长一语道破了物构所的优势与特色所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以结构化学为主体学科的综合研究机构,在开展结构化学前沿基础研究并跻身世界前列的同时,以结构观点指导新晶体材料探索,在光电子功能材料及器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相继推出世界首创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BBO、LBO,被誉为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科学思想发现和研制成功的“中国牌”晶体,并于九十年代形成以BBO、LBO晶体为主导产品的外向型高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综合优势,正是建立相关工程技术中心的重要基础。
路院长说:“关于院省共建的问题,昨天宋书记、习省长也提到了。看来福建省对你们所很重视。这主要是卢嘉锡先生的影响和所里的实力,还有产业化方面的贡献。”他明确表示,在组建工程技术中心方面“科学院要积极配合”。人们后来还留意到路院长在有关场合进一步表明的决心:“中科院要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强化院地合作,不断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路甬祥院长热情洋溢的一番话,极大地鼓舞了物构所的科技人员,也勾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那是1999年11月间,时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在物构所拟呈省委书记陈明义、省长习近平的一份报告即《关于福建省与中科院联合共建福建晶体材料工程中心的建议》中,亲笔写下了这样的眉批:“我非常赞成这个建议,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全力支持,这将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卢老是物构所的创始人和名誉所长,这个所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研事业,是在他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老人家的批示情真意笃,是用“心”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人们同样记忆犹新的是,组织起草上述报告的吴新涛院士(时受命为主持工作的副所长),早在1995年就主持撰写了题为《关于福建省与中科院联合共建的思考》一文,并作为重要提案由执笔人在当年召开的福建省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言,为“院省共建”思想在地方上的传播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继承恩师卢嘉锡先生遗志、现任省政协副主席的吴新涛院士,在贯彻执行福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促进院省共建方面,总是不遗余力,身体力行。
2000年以后,以洪茂椿为首的物构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和场合,就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问题,加紧与中科院、福建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与联系,其中包括利用举行9·8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三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的机会,主动与参会的院省双方领导汇报有关情况。时至2003年,根据物构所的学科优势和已形成福建光电中心的基础,洪茂椿所长提出了构建三大科研平台的创意和设想,引起当时来所检查指导工作的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并鼓励物构所大胆尝试。
院省共建项目的确立,首先取决于院省双方的共识。路甬祥院长的福建之行,直接促成了这种共识。此后,专程到福建及物构所进行调研、会见、商谈的领导包括现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省政协主席陈明义,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副院长陈宜瑜和杨柏龄,福建省委常委兼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副省长汪毅夫、叶双瑜,省政协副主席王钦敏,上海分院院长沈文庆院士、分院党组书记王兆德以及多位院省双方有关部门的领导。
双重背景下的超常规推进
几年之间,从一个研究所的晶体材料中心起步,发展为院省共建的福建光电中心,再升格为目前立项组建的国家光电中心,这一路超常规推进,是院省双方协同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中科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双重背景效应。
自2001年7月入列中科院创新试点以来,福建物构所经过凝炼科技目标、引进优秀人才和实行体制机制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从而为院省共建福建光电中心提供了有力的铺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使得近年来,以省委书记卢展工为首的福建省领导层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得到重大提升,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福建省在实施海峡西岸战略中形成了对高新技术的更为迫切的需求,同时加强了对福建光电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这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身体力行之中。
黄小晶省长十分重视院省共建的工作,他对洪茂椿所长说:院省共建为带动福建高技术创新和促进福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希望物构所在组建国家光电中心的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界的合作,使中心的工程化技术之花率先结成福建高新技术产业之果,为实施海峡西岸战略作出独特贡献。在组建中心方面,现任副省长叶双瑜曾经起过很关键的作用。2002年3月出台的关于成立福建光电中心的文件,就是时任省科技厅厅长叶双瑜审时度势,果断签发的。
2003年1月27日,刚刚上任13天、正待打开工作局面的分管科技副省长汪毅夫教授,从执行海峡西岸战略决策的需要出发,首先想到了福建光电中心,他专程前往物构所,认真听取洪茂椿所长汇报有关建设工作;仅仅过了11天(2月9日),汪副省长又在他的办公室里约见了物构所和科技厅的领导,就院省共建事宜作了具体的部署与安排。福建光电中心成立后的实质性推进,便是从他手上开始的。这位学者出身的领导人,对科技事业有一种本能的关爱和深刻的理解力。他一直关注和支持物构所的科研工作,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大力扶持,尽其所能为研究所排忧解难。
省政协副主席王钦敏教授,在同时接任省科技厅长之后,集中财力支持一些从全省在线科研中提炼出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在科技经费分配上不搞“撒胡椒面”。在他心目中,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第一要务,而发挥项目带动作用至关重要。2004年以来,科技厅组织出台了两批省科技重大专项,其中首批重大专项之一的“新材料与器件”,就是由福建光电中心牵头承担的。人们记得,在此之前,王厅长曾深入物构所,探求从光电中心凝炼出可纳入相关规划的专项资源。
从最初的项目启动到实质性建设,院省双方的互动是全程的。其中,双方联手的大动作还出现在福建光电中心成立一年之后:为使院省合作进一步走向高层次、规范化和法理化,2003年4月14日,中科院副院长杨伯龄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汪毅夫在福建会堂正式签订院省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将“重点推进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福建光电中心成立三年多来,共承担或参与了20多项各类科技研发项目,获得横向经费4000多万元,已完成的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中心通过工程化技术的辐射,为福建福晶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6项,转化后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美元以上,中心获得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此外每年培养出50多名研究生以及相关研发人才,并为光电技术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在本行业的工程化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004年12月,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现有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考核评价,考核主要从体制与机制、实力与能力、产出与效益等三大方面进行,结果显示,光电中心排名第一。
2005年12月20日,国家光电中心获准在闽立项组建。这是国家科技部在中科院与福建省通过“院省共建”模式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根据我国工程技术平台整体布局的需要并经严格论证后作出的科学决策。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引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中心作为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需要,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我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当弓形的红拱门和惊叹号似的祝贺气球在视野中消失之后,无法淡出的是物构所人的一腔壮志豪情。
走向自主创新的依托力量
一个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国家级高科技平台,正崛起在海峡西岸。
作为国家光电中心的依托,福建物构所具有当之无愧的实力基础。
目前我国光电子晶体与器件领域,从研发到生产在国际上占据了领先和主导地位,正是在这些方面,福建物构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体上说,物构所开展的工程化技术研究,涵盖了激光、非线性光学、声光和电光等类型的20多种晶体及其元器件,取得了许多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以及技术上的重要突破,且技术成果转化的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长期验证和普遍认可。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结构设计——晶体生长——性能测试——器件加工——器件模块——激光器”一套完整的技术链,能够迅速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需求,完成晶体产品从设计、加工、性能测试到应用的一系列工作。
众所周知,激光技术与原子能、半导体及计算机并称为二十世纪的四项重大发明。固体激光技术是光电子晶体材料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全固态激光器所用的三种主要非线性光学晶体中,有两种就是物构所发明的BBO和LBO。2004年,日本Sony公司采用LBO材料研制激光全色显示,为此向我国寻求专利产品LBO晶体10万套用于激光电视产业化研究。
在新型固体激光器件研究中,物构所以涵盖多波段的多系列激光器件,在国家重大项目中获得应用并发挥关键性作用。在许多相关单元技术及其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乃至开发出市场潜力巨大和国防急需的激光器及晶体器件模块。
物构所在LBO晶体和钒酸盐晶体器件的高精度抛光、蓝绿晶体组合模块等核心技术,以及钒酸盐、KTP、BIBO晶体和绿光胶合晶体模块的产品质量、成品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LBO因开发出高利用率的有晶面优质单晶,满足了国内外客户的需求;而率先开展的相关晶体器件紧密模块研究,为蓝绿光激光器的民用化奠定了基础。
引人注目的还在于,近年来物构所在大尺寸高质量KDP晶体生长等多项关键性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满足了国防上对相关晶体元器件的需求,并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自福建光电中心成立以来,每年完成技术创新项目数十项,申请和授权专利10多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100多篇研究论文。此外近年承担了两项国家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物构所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走向新的跨越。
物构所的科技实力与创新优势,既源于自身的厚积薄发,也来自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博采众长的能量叠加。目前,物构所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和商务联系;在国内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长春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光电所及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光电子晶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或工程化开发任务。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物构所共与全国5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光电企业开展合作,合作开发项目30多项,实现技术转让、项目研发等经费达8000多万元。
人才培养是组建国家光电中心的重要方面,通过项目带动和引导,物构所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硕士点、博士点,并继续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办学资源及福建物构所在研究开发、工程化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我国培养在站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专业人才。
历史上,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今天,因为有物构所这支堪以依托的力量,福建又成了我国光电子晶体与器件高科技平台的发祥地;实施海峡西岸战略的福建,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唱响合作共建的“同一首歌”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期间寄语福建干部群众:一定要切实抓好和用好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激发了福建人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人们留意到,“自主创新”是胡锦涛总书记此次考察中提及频率很高的一个关键词。以自主创新为使命、崛起在海峡西岸的国家光电中心,将成为福建和我国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增创发展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支柱。
国家光电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由福建物构所所长洪茂椿院士担任,同时聘请了15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技术咨询机构)。中心拥有一支以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和专业知识水平高的研发团队,既有院士领衔的学术带头人,又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设立了研发部、光电器件工程化基地和光电性能测试中心,以及财务部和市场推广部等部门,机构健全,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如开放流动的人员选聘制度、完善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全程跟踪的项目管理制度等。具有完善的研发设备和较为理想的中试与工程化实施基地。这一切,既得益于物构所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的长足发展和创新经验,也受惠于福建省方方面面的支持。
国家光电中心是在中科院与福建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立项组建的,“合作共建”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是做大做强我国光电子材料领域高科技平台的同一首歌!
乘着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东风,投入实质性组建的国家光电中心,将与所在地福建一样,享有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但应当看到,她直接面对的是国际竞争。尽管我国光电子晶体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骄人业绩,但由于缺乏从材料、器件的实验室技术到应用开发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使得我国光电子行业整体水平与国际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共性关键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有碍跨越发展的问题。
譬如:材料加工、测试技术手段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工程化、行业标准研究有待深入;规模产业尚未形成,“材料开发—器件研制—产品工程化”技术链脱节;“市场需求—晶体材料—器件加工—器件集成—整机设备”产业链尚未形成。尤其是高附加值的光学整机设备市场目前由美国、日本和德国主导,我国具有优势的BBO、LBO等核心晶体材料目前仍以原材料出口为主,附加值低。此外,许多光电子晶体材料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禁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主研制开发,打破禁运,满足国防科技和国家安全的需求。
令福建人充满紧迫感的还在于,国家光电中心在闽组建之前,全国已有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于农业、能源、制造业、信息与通信、生物技术、材料、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轻纺、医药卫生等领域,遍及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的省份之一,福建在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方面显然有所滞后。
国家光电中心主任洪茂椿院士说:“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一是提高研发和产业化整体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加快成果转化,延伸和整合产业链;三是冲破国外技术封锁,发挥在国防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光电中心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光电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和合作开发、能为光电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泉的技术研发平台;建成适合成果产业化、有利于成果扩散和转移的成果转移平台;建立有利于国内外光学人才积聚、交流与培训的人才培养基地;建成集光电子晶体材料产品测试、测试方法研究和光电子晶体材料技术标准制定的光电性能检测中心。
洪茂椿院士认为,院省共建为我们凝炼了一种超越部门和地域局限的大协作精神,在国家光电中心逐步走向终极目标的时候,在面对需要破解的难题和重大的共性关键技术面前,特别需要发扬大协作精神!
我们相信,组建中的国家光电中心,凭着以物构所为依托的坚实基础,凭着拥有一群中青年科技精英与国内相关力量,凭着大协作精神,一定能够肩负起引领我国光电子材料领域自主创新的历史重任,为促进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无愧于前人也无愧于后人的贡献!
(兰国政 杨钊良)